塔山阻击战,防御要点的选择是决胜的关键,战斗决策人却成为迷案

发布日期:2024-12-22 05:43    点击次数:125

塔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最艰苦卓绝的一仗,我军4万人对阵国军十万精锐,弹丸之地、无险可守,兵力明显劣势,为啥就能创造军史奇迹呢?英勇的东野4纵不单单靠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机动灵活的战术,指挥员画龙点睛的部署,闻所未闻的“壁里藏身”、炮兵的“先三秒抢五秒”的妙招,无不让人拍案叫绝。下面我们就逐条说说,我军在占尽劣势的情况下,为啥能够打出震惊世界阻击奇迹。

防御要点的改变,成为防守成功的点睛之笔

1948年10月7日,奉命防守塔山的4纵部队陆续抵达塔山地区。4纵12师34团的前卫1营经过50公里的急行军,占领了塔山村后两侧的高地,开始抢修工事。这是一个关键节点,当时我军的初步部署是死守塔山村后的丘陵地,而不是死守塔山村。

当时这一部署存在一个致命的弊端,放弃塔山而防御塔山以北的丘陵地,则防御正面过宽,就等于敞开大门,让敌人以塔山村为据点向我阵地猛攻,即使我军能够凭借顽强的战斗意志守住塔山以北的丘陵地,敌人可以以部分兵力牵制住我防御部队,而援锦部队也可绕过我军的阻击阵地,直插锦州。

展开剩余86%

后来,我军及时改变防御部署,用一个营的兵力进驻塔山村,将塔山村、白台山、桥头定为三个防御要点。因为塔山村东面临海、西接白台山,而塔山村所处位置是敌人进攻正面最狭小的地段,敌人无法展开过大的兵力,而更妙的是,我军在塔山村前的一座铁桥位置部署少部分兵力,这就迫使本就无法展开兵力的国民党军队在没有接近塔山村核心阵地的时候,就得在桥头提前和我军交火,从而暴露了企图。而我方核心阵地和西侧白台山的火力又可持续的为守卫桥头的我方部队提供支援。

这三个相互依托的要点作战,简直就是神来之笔,迫使国民党军队过早展开,暴露进攻企图,不能突然向我主阵地冲击,使国军的有生力量被动的消耗和杀伤。而我方即节省了兵力,又有效的控制了阵地。这就好比一个大力士和三个小孩儿打架,最前面的小孩儿隔着河仍石子儿,使这个大力士前进不得,而后面那两个小孩儿不停地扔石子儿揍这个大力士,即便这个大力士再有力气,也得被这三个小孩儿揍趴下。

那么,以塔山村为核心阵地、以桥头为前沿,以白台山为侧应的设想是由我军哪位高人提出来的呢?

目前,从亲历者的回忆录中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而军史上也没有明确这一设想到底是谁提出来的。时任4纵副司令的胡奇才将军在回忆录中坚称他才是以塔山村为核心防御要点的最早提出者。

胡奇才(1914年9月—1997年7月3日),原名胡其财,湖北省红安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胡奇才,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作战极其勇猛,参军不到三年就身负五伤,从战士一步步走到我军的高级指挥员位置,抗日战争期间,在鲁中地区带领部队坚持抗战达八年之久,指挥所部进行葛庄战斗、临朐战斗,攻克沂水城,打击顽军势力,粉碎日寇“扫荡”,为鲁中根据地的巩固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胡奇才率部挺进东北,带领东北民主联军4纵在新开岭重创国军王牌劲旅“千里驹”师,首创东北我军一役歼敌一个整师的战例。此战不久,胡将军因战伤恶化,不得不离开部队到后方休养,伤愈归队,在4纵任副司令,随即,东总点将胡将军亲赴塔山第一线指挥塔山阻击战,此战亦成为胡奇才将军军绿生涯的巅峰之战,创下世界阻击战史的奇迹。

胡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在塔山村附近查看地形的时候,发现塔山村地势很低,完全处于敌人的炮火之下,因此,先头12师只放了一个连在塔山村,而将大部分兵力放置在了塔山村后面的丘陵地带。

胡将军回到纵队指挥所后,看到东总的电报明确指明要4纵防守白台山、塔山村、打渔山岛和西海口一线。因为前线部署与东总的指示有出入,胡将军和4纵首长研究之后,第二天,再到塔山查看地形,发现防守塔山村,要比防守塔山村后面的小高地要有利,因为敌人一旦占据塔山村,即便我方能死守住塔山村后面的小高地,但敌人可以派少部分兵力和我方阻击部队纠缠,而大部队可以绕过我方的阻击阵地,直插锦州。而塔山村就像一个门插一样锁住敌人,敌人拿不下塔山,就无法驰援锦州。于是,胡将军将以塔山村为核心阵地的部署上报纵队首长,并通知前卫12师指挥所,这一建议得到上下一致认可,所以按照胡将军的说法,是他最先意识到防守塔山村的重要性,并提前做出了适当的部署。

还有一种说法,说防守塔山村的设想和决策者是4纵司令吴克华。

吴克华: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军时期最高官职为团长,抗日战争时期,官至胶东军区副司令,司令员为许世友,解放战争时期,任4纵司令,指挥了驰名中外的塔山阻击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省军区司令、炮兵司令、铁道部司令、大军区司令等职,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1987年2月逝世,遵照其遗愿,归葬塔山,与当年牺牲的战友长眠塔山。

4纵政委莫文骅在回忆录中提及,当时,吴克华司令用红铅笔在地图上的塔山、高桥一带重重的画了一个圈。在和师团领导研究后作出了重点守备塔山村、塔山桥、和白台山的决定。而吴司令在自己的回忆录中也提到,1948年10月8日上午,吴司令带领全纵队团以上干部到塔山村一带勘察地形,于8日下午,在塔山村开会,做出了重点防守塔山村、桥头堡以及白台山的决定。综上所述,越来越让人扑朔迷离,重点防守塔山的设想和决定到底是谁做出来的呢?

直到1991年,一位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老人逝世后,一位老同志回忆提及:在塔山阻击战中,“子华亲临阵地观察后,果断地决定将原来部署在制高点白台山的主要防御阵地,调整为以塔山村为主要防御阵地”,“子华同志正确地选择了防御要点,重点设防,重点守备和积极防御作战的塔山阻击战,成为我军战史上最著名的战例之一”。

那位老同志提及的子华,就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的二兵团司令程子华。程子华:1905年出生于山西运城的一个贫苦农家,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参加过广州起义。1931年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团长、师长、军区代参谋长,参加了第二到第五次反围剿。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挺进东北,随后出任东北军区2兵团司令,在锦州战役中决策并指挥了著名的塔山阻击战。

在这里仅凭这位老同志的回忆似乎并不让人完全信服,但另一位塔山阻击战的亲历者的回忆再次佐证了程子华将军就是塔山阻击的决策人。这位老同志名叫江雪山,曾担任塔山阻击的原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副团长,他在“塔山阻击战追述”中提到:建国后50年代末的时候,在塔山阻击战中担任4纵12师师长的江燮元已经升任41军军长,这个41军就是当年打塔山阻击战的4纵,号称“塔山虎”。江燮元军长在组织部队演习的时候,有干部提到塔山阻击战把主阵地放在塔山村的时候,江军长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一功,要归程子华司令。

江军长回忆,1948年10月8日,负责西线打击援军的二兵团司令程子华带领4纵师以上干部视察塔山各处阵地,在最后确定阵地的时候,程子华司令对4纵吴克华司令说:老吴,把你们12师34团的主阵地从村后面的小山包推到村里去,那个地方放不得,是吃炮弹的地方。战争发起后,程子华司令的军事造诣和真知灼见再次得到印证,在战斗发起后,敌人在两个小时内向村后的小高地倾泻了上万发炮弹,如果把主阵地放在这片小高地上,后果简直不敢想象。于是,4纵在8日下午开会的时候就做出了将塔山村作为防御要点的重要决定。

另外,东总的阵中日记,实际上部队上称为“日志”,在这里称为日记,大家更好理解一些。也侧面印证了程子华将军是布防塔山村的决策人。东总的阵中日记这样写道,10月8日“二兵团程司令到四纵视察阵地”,于10月9日返回二兵团总部”。仅一天的时间,程子华司令往返于兵团部和4纵之间,显然是为了执行东总10月4日下达的“程子华、黄志勇即返锦西指挥部,4纵即转至塔山布防”的命令。所以就有了程子华司令在布防的关键节点来到了塔山前线。以上种种情况都证实了程子华司令才是做出“布防塔山村的决策人”,但其本人在回忆录中却丝毫没有提及他做出了布防塔山村的“神来之笔”,这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高风亮节令人由衷的敬佩。

塔山阻击战防御要点的正确成为此次阻击战获胜的“点睛之笔”。使得塔山成为国军拔不下来的一颗钉子,突破不了塔山村就无法驰援塔山,气得蒋介石坐着飞机在塔山上空直转圈,恨不得一头扎下来,亲自下场抹平塔山村。话又说回来,我军虽然在塔山防御中选对了防御要点,但仅凭此一点还远远不够,下面再说一说我军那些令人想象不到的的防御战术和出神入化的炮火支援,比如“壁里藏身”、“快三抢五”。

(未完待续)

发布于:天津市

相关资讯